觀眾主聊的“諧聊”為何能搭中“喜脈”
◎宋赫
相聲在今天已然陷入了尷尬的境地,這早已不是啥秘密了。
眾所周知,相聲的歷史群星璀璨名家輩出。然而走到今天,在許多新興娛樂節(jié)目如火如荼的背景下,相聲卻顯得如此落寞,既缺名家又少佳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些年來,如單口喜劇、漫才、素描喜劇、即興喜劇、開放麥等一些面貌嶄新的喜劇樣式卻逐漸火爆起來。就觀眾熱度而言,它們的大受歡迎與相聲面臨的尷尬形成了極大反差。其中,《諧星聊天會》就是這些樣式的典型代表。
《諧星聊天會》是北京單立人喜劇團隊打造的一檔娛樂性播客節(jié)目。在錄制現(xiàn)場,三位脫口秀演員作為主持人引導話題,全場觀眾都可發(fā)言分享自己的經(jīng)歷——與同類播客節(jié)目相比,這檔節(jié)目的特點,就是觀眾發(fā)言構成了節(jié)目內容主體,而主播作為傾聽者,則會在對觀眾發(fā)言進行回應和評論時運用喜劇技巧來制造笑料。自2019年上線以來,《諧聊》以其新穎的形式、出色的喜劇效果和優(yōu)質的內容收獲了大量粉絲。在現(xiàn)場,觀眾爆發(fā)出的笑聲常常能夠保持三個小時以上的熱烈;而在線上,《諧聊》每期節(jié)目播放量也都能占據(jù)同類節(jié)目的榜首位置,就像觀眾評價的那樣,“《諧聊》遲早火遍全國”。
這樣的成績讓人贊嘆,也引人反思。
毫無疑問,《諧聊》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利的客觀環(huán)境是其發(fā)展必不可少的條件,但它自身的優(yōu)點也是不可忽略的。而這正值得所有相聲人注意——為什么有人愿意花三四個小時參加《諧聊》錄制?為什么在相聲現(xiàn)場觀眾沒有這樣的熱烈?為什么近年來人們提到相聲總是關注一些“無謂”的事情而非藝術本身?如果能仔細審視《諧聊》,并從其成功經(jīng)驗中得到些許關于相聲藝術實踐的啟示,進而讓觀眾聽相聲時也能笑得過癮,那真是善莫大焉。
盡管《諧聊》中的喜劇技巧與相聲并不同源,卻時有異曲同工之妙?!吨C聊》主播在回應觀眾發(fā)言內容時,所運用的所謂“冒犯”“吐槽”“接梗”“call-back”和“預期違背”等手段,基本都來自西方的脫口秀喜劇話語體系。相聲積累到今天也有著大量成型的致笑技巧,這些技巧或于口頭,或于書面都有傳承。有趣的是,結合具體情境來看,二者的喜劇手段,以及其體現(xiàn)的致笑方法,除了名稱不同,本質基本都是類似的。
比如《諧聊》主播通過回應對方來致笑,這就相當于相聲中的“翻包袱”;“翻包袱”可以通過突出對方的滑稽性來致笑,也可以借制造曲解和附會來致笑,而《諧聊》亦是如此;主播們常用的“call-back”手法在相聲中則叫作“翻瓤子”;而他們使用的“預期違背”手段實際上就相當于相聲中的“正里攏,歪里使”……既然二者的致笑技巧如此相似,為何結局卻是一“熱”一“冷”,反差那么大呢?
顯然,《諧聊》之大受歡迎和追捧的“秘訣”并非僅僅只是手段和技巧,更主要的還是對內容的深入挖掘,是源自觀眾真實生活的再度呈現(xiàn),打通了與觀眾的情感聯(lián)系。
在內容上,《諧聊》的初衷是“找到意義對面的荒謬”,每期都會有一個話題,如親子、解壓、職場,甚至具體到朋友圈、賺錢等方面,這些話題都經(jīng)過了仔細挑選以保證貼近大眾現(xiàn)實生活,對觀眾而言有天然的親切感。并且,由于觀眾發(fā)言分享的是親身生活經(jīng)歷,這種真實性所產(chǎn)生的強烈共鳴便不言而喻,這是那些生編硬造出來的段子不能比的。不僅如此,由于所有觀眾都有發(fā)言機會,因此觀眾欣賞時會更加聚精會神,“給耳朵聽”,注意力和情感完全被內容吸引,于是便可以真切感受其中內涵。只有現(xiàn)場的每一句話都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,主播們的喜劇技巧才能直擊人心,搭中“喜脈”,引爆笑聲。
這一點正是當下的相聲節(jié)目沒有做到的。
如今的相聲舞臺上,是“打不完的燈謎,對不完的春聯(lián),反不完的七口,學不完的啞語”,即便時有翻新,也大多換湯不換藥。盡管一些創(chuàng)作者有較強的新作意識,主動關注現(xiàn)實生活,但受限于個人經(jīng)歷,對這種生活的反映大多淺嘗輒止。這就造成相聲舞臺上呈現(xiàn)的內容大多出于空想,很難讓觀眾產(chǎn)生熟悉感、親切感。其實,相聲作品的內容要貼近生活本已是老生常談,可惜落到實處時卻往往力有不逮。
事實上,相聲以及一切喜劇類藝術殊途同歸,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人笑。盡管沒有技巧就不能讓人笑,但創(chuàng)作不能只有技巧堆砌,還要讓內容引人關心,《諧聊》制作人呂東說過:“哪怕喜劇技巧再豐富,內容上沒有思考也會變得虛無。”經(jīng)營內容就是為了讓技巧的效果充分發(fā)揮,讓包袱獲得生命力。
遙想那些經(jīng)典作品,《著急》里的“聽說過兩天副食品要漲價了”;《虎口遐想》里的“估計什么也追認不上了”;《特大新聞》里的“初級階段”……告訴我們,有時即便只是一句話,只要是觀眾熟悉的、來自真實生活的語言,就能夠讓技巧充分發(fā)揮,達到極好的喜劇效果。
脫離了真實生活內容而玩弄技巧,只能換來觀眾的冷漠。“內容至上,真實至上”,我覺得,從《諧聊》的火爆中或許能給我們今天的相聲提供一個清醒的思路。
供圖/單立人喜劇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