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劇演員劉鴻聲劉鴻聲北京順義縣人。早期京劇老生名家,其藝術世稱劉派。一作鴻升,又作鴻生,字子余,號澤寶。1921年3月9日故于上海。原為小刀鋪學徒,因業(yè)余愛好京劇而加入班社演唱。先演凈腳,深受穆鳳山賞識,曾以《八本鍘判官》等劇而演壓臺戲。后改演老生,以嗓音高亢,挺拔,流利而著名,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,世稱“劉派”。跛足,不善做功。擅演《轅門斬子》《斬馬謖》《斬黃袍》《李陵碑》,譚,汪各派,而在民國初年大為流行,是劉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,亦奎派的唱腔為基礎,吸收譚,汪各派老生的唱法,進一步變化發(fā)展,融會而成的,以唱工獨具特色為主要標志。
原在北京刀剪鋪學徒,因酷愛京劇,后入翠峰庵票房學凈角。1895年成為職業(yè)演員,先后在同春,四喜班為譚鑫培,孫菊仙當配角。改搭玉成班后,主演《八本鍘判官》,聲名鵲起。1909年赴滬始改演老生。辛亥革命后,回京在廣和樓組建鴻慶班,自任主演。他的演唱嗓音響亮,清脆,甜潤,行腔挺拔,剛勁,流利,多用京字,京音。以《斬黃袍》《斬馬謖》《轅門斬子》和《四郎探母》著稱。成名后有時還演出花臉戲《探陰山》和老旦戲《釣金龜》等。他曾繼譚鑫培之后任北京正樂育化會會長。
劉鴻聲劉鴻聲初演銅錘花臉,宗穆鳳山一派,后改唱老生。他嗓音極高,音質純凈,具備腦后音,虎音,炸音,并有較難得的水音。氣力充沛,運用得法,又善使氣口。習用“樓上樓”的行腔方式,逢高必拔,拔必到頂,能適應各種板式的演唱,以西皮腔最為見長。唱念用北京字音,宗張二奎,唱腔亦近奎派,又吸收孫菊仙的唱法,但改變了二者平直樸素的風格,有大量的創(chuàng)新,如將《斬黃袍》中“孤王酒醉桃花宮”的二六板唱詞,由14句刪為6句,每句都唱的新穎,華麗;又如《轅門斬子》中“見老娘是一禮躬身下拜”,融入娃娃調,獨創(chuàng)新回龍腔,旋律優(yōu)美動人。劉派的戲路很寬,不僅擁有奎派各劇,其他如孫,譚各派的劇目,一經移植,也都能賦予劉派特色。劉鴻聲跛足,又無幼工,故基本沒有靠把戲,武老生戲及特殊的表演技藝,以唱功戲為主,演唱中喜用大量唱詞,如《上天臺》中的“一百單八句”和《逍遙津》中得數十個“欺寡人”等。念工戲亦佳,又兼演老旦。劉唱銅錘花臉,因嗓音高而音域窄,乃形成一種獨特唱法,別具韻味。
劉派常演劇目極多,代表劇目最突出的有:“《三斬一探》”——《斬黃袍》《斬紅袍》,《轅門斬子》《四郎探母》及《上天臺》《逍遙津》《空城計》《斬馬謖》等,此外還有《敲骨求金》《黃金臺》《完璧歸趙》《御碑亭》《蘇武牧羊》《烏龍院》《法場換子》等。
演唱風格高昂清越,剛爽甜脆,對當時及后來的一些“老生”流派發(fā)展有極大的影響。但“劉派”的演唱對演員的嗓音條件要求極高,劉鴻聲又中年而逝,故臨摹劉者雖眾,傳人卻不多,以成就論唯有高慶奎。劉派的唱法僅有《斬子》《斬黃袍》《空城計》《御碑亭》《完璧歸趙》《探母》《烏龍院》《敲骨求金》《罵楊廣》《蘇武牧羊》《法場換子》《探陰山》《鍘美案》等十數張唱片行世。